杨恭常(左四)与村民交流。

走在河北保定市阜平县北果园镇李家庄村的田间地头,处处是乡村振兴的喜人场景:数字化乡村平台搭建完成,平安乡村、智慧乡村体系逐步完善,农村大喇叭、森林防火、疫情防控、智慧党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加紧搭建,一个美丽、富裕、绿色、智慧的新时代小村庄正在太行山深处“拔节生长”。

日子好了,乡亲们笑了。“自从杨书记来了后,村里变化真大,他总是为老百姓着想,是我们村里的贴心人!”在李家庄村,总能听到村民发自肺腑的感慨。

躬下身子访贫苦 “对症下药”拔穷根

2014年春节刚过,河北保定联通党委选派刚刚结束驻村帮扶一年的杨恭常赴阜平县开展工作。他义无反顾地接受组织安排,怀揣着对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坚定信念,背着铺盖卷来到李家庄村。

尽管有扶贫的经验,但这里的贫困状况还是令杨恭常皱起了眉头。

李家庄村位置偏远,信息闭塞,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只剩老弱病残;受气候、虫害等影响,全村主要农产品(6.6100.000.00%)大枣产量严重受挫,村民收入减少,218户中有179户是贫困户;传统产业靠天吃饭,大枣资源难以开发增值,缺少致富支柱产业;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非但不能劳动,还要担负医疗费用,脱贫压力巨大;个别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救助……

怎么办?杨恭常一遍一遍地问自己。贫穷,有自然条件的制约,也有传统思维的束缚。摸好“底子”才能找对路子。入村后,他第一时间展开摸排。入户调查、调研走访,召开村两委座谈会,针对村子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现场交流。同时,和驻村工作队队员一道潜心研究、深入研讨,写调研报告上万字,一套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日渐成形。

在杨恭常的带领下,全村扩大优质大枣栽培种植面积700多亩,从大学请专家为村里培训枣树技术人员,积极壮大大枣产业。为做好“互联网+”文章,他充分利用中国联通(5.4400.000.00%)网络优势,从公司请来技术人员给村民搞培训,传授网上销售农副产品方法,创新销售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同时,充分鼓励村里剩余劳动力,从事箱包和服装家庭手工业加工,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家庄村变了。从2014年初次识别贫困户179户453人、贫困发生率66%,到2018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81%,在阜平县率先实现了全村脱贫摘帽,顺利通过河北省脱贫考核全面验收,全村人均收入也由2014年的1184元增长到2021年的13500元。

用责任诠释初心 用行动彰显担当

十年驻村,杨恭常始终坚守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任务重、压力大,使命当前,他默默地把“家里的难”藏在了心里,用责任和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初心与担当。

妻子患肠癌多年,孩子住校读书,他难以照顾;80多岁高龄的父母远在山东老家,只能电话问候,过节也难得见面。每每提到这些,他总说:“怎么会不挂心!”生活如此艰难,难免想打“退堂鼓”。但一想到肩头的使命和可亲的老区人民,杨恭常又放不下了。他常常鼓励自己,要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回报家人的支持、乡亲的信任。

中共中央提出扎实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发展特色产业,打破传统单一的大枣生产模式,杨恭常带领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着眼打造绿色乡村,制定一整套帮扶规划及建设方案。

保定联通党委拨付帮扶资金45万余元,在村内主干路两侧建设形式多样的文化墙,对沿途街道进行绿化美化,规划建设村标及党建标识,对沿村1.6公里河道进行治理,种植观赏型和效益型荷花。

曾经杂草丛生的沿村河道变了模样,分层次筑起两道拦河坝,池塘种植藕苗、投放鱼苗,增设垂钓场所,吸引游客观光旅游。“良好的人居环境关乎村民的生活质量,饱含群众的深切期盼,蕴藏农村发展的宝贵财富。”杨恭常心中有数,“借助中国联通‘数字化乡村’发展战略,我们努力打造‘太行山中荷花园’,提高村集体及村民收入,不仅让村庄靓起来,还要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杨恭常驻村扶贫的感人事迹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他连续9年被评为“保定市扶贫脱贫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20年被授予“中国联通优秀扶贫干部”荣誉称号;他带领的工作队连续6年荣获“保定市优秀驻村工作队”称号,先后获评“河北省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2021度阜平县“十佳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面对众多荣誉,杨恭常平静地说:“我爱大山,不仅爱它的雄伟秀丽,更爱大山里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

如今,杨恭常为之奋斗的李家庄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正绘就一幅美丽乡村的崭新画卷。